考研越来越难,不避开三个“雷区”难以上岸,通过笔试也可能落榜...

日期: 栏目: 在职考研培训 浏览: 评论:





考研越来越热,从2015年的160多万,到2021年的377万,六年内已经翻倍增长,人们选择考研的原因多种多样。

有的人是因为自己的本科学校没有竞争力,想通过考研提升学历。




有的人是真心喜欢科研,希望能跟随名师,在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上做出成就。

也有的人是被周围人裹挟着,不知道为什么就参加了考研,把考研当成了避免思考未来,延迟就业压力的“避难所”。

考研成为“躲避”压力的选择,越来越难

本来很多毕业生考研是因为对工作没有清晰的规划,想通过考研把就业时间延后,过渡一下,顺便拿个学历,也许毕业时会有新的选择。

可是当这样想的人越来越多,压力也就从就业转移到了考研上,考研人数越来越多,为了拔得头筹,考生只能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获得更高的分数,从而让考研录取分数线越来越高,录取率却不见得尽如人意。




更让人无奈的是,全国各地很多大学都开始取消对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开始向非全日制研究生倾斜,总体的考研名额出现“缩招”趋势,这更增加了考生的考研难度。




考研并不是足够努力就够的,能否考上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在整个考试准备过程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坑”,让不少考生因非分数原因落榜。

考研院校“雷区”需避开,通过笔试也可能落榜

并不是考一个高分就可以高枕无忧地被理想院校录取,有些大学的考研招生“基础设置”就有“雷区”,踩到这些雷,考生的考验难度会徒然上升,通过笔试也可能会落榜。

推免人数太多:每个学院的每个专业都有一定的保研名额,尤其是名校的好专业,这里面既有本校的优秀本科生,也有外校学习成绩非常好,申请保送过来的。




这些人也要占据院校原本设置的招生名额,更加压缩统招生的上岸空间,所以推免人数多的学校最好避开。

复试时间过晚:大家都知道考研笔试过线后,还要参加报考学校的复试,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学校安排复试的时间是不同的,也是自主的。




本来如果复试没有通过还有机会进行调剂,可是如果复试时间太晚,就会跟调剂时间有所碰撞,让考生失去好的调剂机会,甚至落榜。

复试差额比例大:复试还有一个“坑”就是差额比例过大,一般情况下,教育部的规定是复试比例不能大于2:1,可是某些学校将全日制考生分数线与非全日制考生分数线划齐,直接导致参加复试人数过多,笔试低分者无法逆袭。




不设置参考书目:还有的学校不给出明确的参考书目,增加考试的难度,让一志愿的考生很难获得高分,而让调剂考生的机会更大,这让报考这所学校的考生在备考阶段完全没有准备方向,只能扩大范围,增加任务量。






以上这些“雷区”都是考生在报考前可以了解到的,一定多方面收集信息,做好“避雷”准备。

报考比考试分数更重要,选择一定要谨慎

报考目标院校与专业直接决定了笔试分数能不能发挥最大价值,一些学校因为地域原因或专业热门的原因,录取分数线远远高出正常水平。

比如河南大学,作为本地的唯一一所211大学,会成为当地考生的竞争热点,就出现了录取分数比985学校还高的情况。

还有的考生一味追逐名校,被名校的价值光环所吸引,总想对着名校“冲刺”一次,可是在考研越来越难的情况下,这样有些冒险的选择其实有失理智。




也有的考生对相关学校的专业的情况了解不足,知道的就是有限的几个学校,可是这也是别人都盯准的目标,考试压力当然会很大。

对报考信息的收集绝不是浪费时间,在选择学校时一定要扩大自己的认知版图,可以去参考学校老师与学长学姐的意见,更要自己通过多个平台全面收集信息,放弃一些固有的坚持,也许会收获更好的结果。

总结:考研的过程是漫长而煎熬的,无数次面对着堆积成山的资料冥思苦想的感觉也是焦虑的,每个考生都希望能考上理想的院校,那就一定要全方位看待考研,不仅仅要在备考上下功夫,更要在报考上做足功课,避开考研“雷区”,对学校进行理智选择,一定会增加考上的几率,希望每个考生的付出都能有所回报,全力以赴吧,考研人!

每日话题:你认为考研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