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必备考研政治18个重点热点_中国(考研政治必备知识)

日期: 栏目: 在职考研培训 浏览: 评论:





原标题:考前必备| 考研政治18个重点热点

2019考研倒计时04天

临近初试,王一珉老师为19考研的小胖鱼们准备了十八个重点热点内容,由于内容太长,特准备了打印版以供大家使用,后台回复(不是留言!)“政治重点”即可领取。

一、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戊戌维新12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海南经济特区30周年,必由之路与关键一招、觉醒、新的伟大革命、真理标准讨论、改革开放的眼光看改革开放

1、戊戌维新的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维新派的局限性:一是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二是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三是惧怕人民群众;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戊戌维新的意义:爱国救亡运动;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思想启蒙运动。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3、改革开放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极大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社会生产力。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上下求索、锐意进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与时俱进、一往无前,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积极作出了中国贡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者、推动者、引领者,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4、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全面深化改革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坚持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方向前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者规定了改革的根本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后者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

5、三个有利于-真理与价值: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有区别的:第一,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第二,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第三,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有联系的:第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第二,价值的形成要以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有价值。第三,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6、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7、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8、改革进入深水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发展的动力是对立统一,发展的形式和状态是量变到质变,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否定之否定。

9、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世界、指导实践,从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和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总结经验、汲取营养,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理论指导和重要思想保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的,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实质都是为了做到实事求是。

10、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部分质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就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所谓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对象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这种情况决定了检验标准只能是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和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在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判明主观与客观是否一致,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个税法修改,社保金,

1、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群众史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2、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内涵:第一,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体现在国家根本性质(即国体)上,就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体现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上,就是人民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第二,国家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和体制机制,保证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第三,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第四,国家制定实施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必须体现人民意志、尊重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第五,国家各方面事业和各方面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人大的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

4、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5、分配格局: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以共同富裕为目标,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6、协调发展:就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7、共享发展: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8、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党的一切工作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标准。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9、中国精神: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丰收节、东北老工业基地、珠港澳大桥、长江经济带、《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安排:第一,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第二,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第三,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第四,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革命时期土地政策: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要坚决地支持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采取各种适当方法,使地主阶级剥削农民而占有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用一切方法吸收中农参加运动,绝不可侵犯中农土地;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有所区别;不可将农村中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方法,运用于城市中反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斗争。经过土地革命,农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自身利益的坚决维护者,因而自觉地在党的周围团结起来,这就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新时代的农村策略: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保障粮食安全是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底线。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农民: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的贫雇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工人阶级只有与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工人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是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础。

3、区域协调发展:完善区域发展政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把各地比较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塑造区域发展新格局。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

四、经济建设与政府改革:晋江经验、腾笼换鸟、两院院士会议、十九届三中全会、最多跑一次、放管服、民营企业家座谈会,马云党籍,改革开放100人,跟跑、并跑、领跑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意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做法:第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第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第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第四,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第五,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第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高质量发展,集中体现了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三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的供需动态平衡,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做法:第一,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第二,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破除无效供给。培育新动能。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优化存量资源配置。第三,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高素质的企业家、工匠和劳模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第四,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

3、创新的意义:改革创新是时代要求: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能力是当今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改革创新是我国赢得未来的必然要求。

创新的做法: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就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作用,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发挥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创新主体作用。

当代青年应该做改革创新生力军:第一,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增强改革创新的责任感;树立敢于突破陈规的意识;树立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第二,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和本领。夯实创新基础,培养创新思维,投身于创新实践。

当代青年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树立崇高职业理想,服从社会发展需要,做好充分择业准备。培养创业的勇气和能力。

4、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加强党对各领域各方面工作领导,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是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实现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的必然要求。治理好我们这样的大国,要理顺中央和地方职责关系,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机构编制法定化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保障。

5、政府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要讲辩证法、两点论,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用好。

6、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7、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要:第一,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第二,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第三,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第四,完善政策执行方式。第五,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第六,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

8、民营企业家与统战: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已经结成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将继续巩固和发展。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我们要求领导干部同民营企业家打交道要守住底线、把好分寸,并不意味着领导干部可以对民营企业家的正当要求置若罔闻,对他们的合法权益不予保护,而是要积极主动为民营企业服务。

五、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十九届二中全会、宪法修正案、宪法宣誓、监察委员会与监察法、四个不容易、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历史周期律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

2、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3、如何全面从严治党:要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全面加强纪律建设,用严明的纪律管全党治全党。要深化标本兼治,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党的建设),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伟大梦想是目标,指引前进方向;伟大斗争是手段,激发前进动力;伟大工程是保障,提供前进保证;伟大事业是主题,开辟前进道路。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5、宪法的特征: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我国宪法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我国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国体,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

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

6、本次宪法修改的意义:本次宪法修改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在总体保持我国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了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有力的宪法保障。

7、回顾党领导的宪法建设史,可以得出这样几点结论:一是制定和实施宪法,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二是我国现行宪法是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制定和不断完善的,是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三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发扬民主,领导人民制定出体现人民意志的宪法,领导人民实施宪法。四是党高度重视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坚定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推动宪法完善和发展,这是我国宪法保持生机活力的根本原因所在。宪法作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

8、法律权威的意义:尊重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尊重法律权威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极为重要。尊重法律权威是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尊重法律权威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与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马克思诞辰200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六届六中全会80周年,真理标准讨论、永葆美妙青春、信仰的味道、中国的今天是中国人民干出来的!

1、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其一,二者相互依存。其二,二者相互包含。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真理和谬误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

2、认识及其发展过程:

认识与实践: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认识能够反作用于实践。正确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第一,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第二,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第三,我们要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即两次飞跃: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的作用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有激活作用、驱动作用和控制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特殊性即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过程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是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5、中国社会发展历程:

三件大事总述: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辛亥革命: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建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有着光明的前进方向,有了崭新的革命方法。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有:第一,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第二,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第三,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第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第一,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第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第三,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第四,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人民革命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为中国共产党赢得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七、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五一劳动节口号70周年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核心内容是多党合作,基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我国的政党制度根本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做好人民政协工作,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必须坚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2、两次国共合作的区别:第一,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由于阶级成分的复杂和利益的差异,决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第二,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第三,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国共两党只能采取临时协商的特殊形式解决问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和壮大,是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导,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占世界人口总数1/4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条件。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4、两个中国之命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他们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是民主革命的对象。其希望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其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其希望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过于软弱,它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因此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社会主义的方案由此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八、生态文明:生态环境大会,毛乌素沙漠,陕北拍摄

1、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第一,推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第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第三,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第四,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2、人与自然: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拓展和深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重要性。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3、实践:实践是意识指导下的物质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性活动。实践的结构包括主体、客体、中介。实践的基本特征包括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宣传大会,习语近人、红色基因、英雄烈士法、俄罗斯高考、融媒体、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文化强国:文明是多彩的,要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文明是平等的,要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文明是包容的,要积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文明是发展的,要科学对待文化传统。

3、文化软实力:这种力量既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也表现为发达的文化产业,还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4、革命道德:中国革命道德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中所形成的优秀道德。中国革命道德萌芽于五四运动前后,发端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蓬勃发展的伟大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

5、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体现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增进社会团结和谐的最大公约数。

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十、国家安全与社会治理:间谍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消防改革、枫桥经验、街乡吹哨部门报道、禁毒

1、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各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是辩证法的两大特征之一。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2、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指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既要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力基础,又要善于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

3、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第一,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第二,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第三,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这是保持社会安定团结良好局面的关键。第四,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一个社会是否文明进步、安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五,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会治理的重心要向基层下移,落到城乡社区。

4、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等于全球政治、文化一体化。必须面向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爱国者应该:推进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国防意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5、法律义务: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不可分割,相互依存,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还具有复合性的关系。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一律平等、互利互赢。公民义务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依法服兵役。依法纳税。公民未能依法履行义务,根据情节轻重,应当负法律责任,主要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6、国防建设: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政治建军是人民军队的立军之本。改革是我军发展壮大、制胜未来的关键一招。科技是现代战争的核心战斗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我们党建军治军的基本方略。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统一的重要途径。军民融合目的就是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做到一笔投资、双重效益。军政军民团结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政治保障,是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

十一、社会公德与互联网:信用体系、高铁霸座、互联网大会,人造真核细胞-科技伦理、电子商务法、法外之地

1、公共秩序的意义: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2、社会信息化,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设施把社会的最基础资源——信息资源充分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的过程。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对社会经济领域产生巨大影响。信息化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产业的发展,促使传统产业不断改造、升级和转型,同时又衍生触发许多新的产业。我国应该:以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路径。以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借助网络、平台、智能化推进社会建设。以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来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以网络安全问题为重要切入点,参与全球治理。借助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如何维护互联网秩序: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加强网络道德自律。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3、科学技术: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首要的就是有合理的社会制度保障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的健康发展服务,让科技为人类造福。

4、道德与法律:思想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二者都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经济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所体现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观念为社会主义法律提供了价值准则和道义基础。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推动法治和德治的相互促进。一是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二是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三是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

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6、虚拟实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代社会开始产生一种新的实践形式,即虚拟实践。虚拟实践是伴随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而产生的,主要活跃于网络世界,具有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等特点。虚拟实践的出现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多样的自由空间,极大地提升了人的活动的自主性、创造性,同时也带来许多新的问题。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十二、青年成长:王继才、雷锋、程开甲、王逸平、中船重工第七六〇所黄群等3名同志、玉麦乡、春节团拜会、北大师生座谈会、扣子、敲锣打鼓

1、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

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是否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人生价值的实现:一方面,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另一方面,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2、理想信念:理想信念的作用:昭示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可以转化成未来的现实。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理想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转变为现实。

3、奋斗与幸福:首先,幸福是一个总体性范畴,是相对的,不是尽善尽美的,不同的人有相对自己而言的幸福。其次,个人幸福与社会整体幸福和他人幸福相互联系,个人幸福只有在社会整体幸福不断增长中才会有保障。最后,实现幸福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苦与乐既对立又统一,又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正的快乐只能由奋斗的艰苦转化而来。

成就出彩人生: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

4、集体主义:集体主义分为三个层次的道德要求:一是无私奉献、一心为公,这是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是共产党员、先进分子应努力达到的道德目标。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这是已经具有较高社会主义道德觉悟的人能够达到的要求。三是顾全大局、遵纪守法、热爱祖国、诚实劳动,这是对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5、人生追求:“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思想以其科学而高尚的品质代表了人类社会迄今最先进的人生追求。一个人确立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才能清楚地把握人的生命历程和奋斗目标。一个人确立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才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一个人确立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才能懂得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奉献,自觉用真善美来塑造自己。

6、个人道德修养:个人品德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状况,最终都是以每个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质为基础的。个人品德是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个人品德对道德和法律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个人品德是个体人格完善的重要标志。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

锤炼高尚道德品格: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激发正向的道德认同和道德情感。强化坚定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

十三、世界局势与中国对策:四大主场外交:博鳌、上合组织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六位一体、进口博览会

1、世界整体局势:尽管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但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呼声不容忽视,国际关系民主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尽管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涌现,但捍卫和平的力量终将战胜破坏和平的势力,安全稳定是人心所向。尽管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有新的表现,但“地球村”的世界决定了各国日益利益交融、命运与共,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尽管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但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

2、西方对中国的态度:两极格局虽然解体,但冷战思维依然长期存在,西方国家的保守主义政治势力及部分民众依然敌视仇视社会主义中国。中国应该主动与其交流,扩大开放,以沟通和对话化解分歧和误解。

3、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的流动性,有利于科技的全球性扩张,是人类进步的表现,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经济全球化对于每个国家来说,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加剧了国际竞争和风险,并对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严重的冲击。全球化中需要解决的是建立公平合理的经济新秩序。发展中国家则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展自己。

经济全球化的新变化:近期,由于世界经济低迷,恐怖主义等安全问题频发,国与国之间贸易有降低趋势,部分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得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我国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积极对外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才能使得本国和世界经济向好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弱肉强食、赢者通吃是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越走越宽的人间正道。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为了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各国都应该拿出更大勇气,积极推动开放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4、新干涉主义:第一,西方新干涉主义违背并践踏了平等、和平、共存的人类文明之基本法则。第二,西方干涉主义严重损害国际秩序,危害世界和平与发展。第三,西方新干涉主义使西方国家自己噩梦缠身。

中国始终主张,国家无论大小、强弱,其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得到尊重,任何国家不能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对其侵犯和破坏。

5、中国作为: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一起来实现共同发展。中国将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坚持走合作发展的道路。

十四、中美贸易战:修昔底德陷阱与金德尔伯格陷阱,孤岛,美国优先

1、美国行为:特朗普试图基于本土主义、实用主义、孤立主义、保护主义的理念对美国的内政外交实施重大调整。这将为中美关系带来一些新因素,其中既有挑战,也有机遇。然而,特朗普政府无视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打着“美国优先”的旗号,对华挑起大规模的贸易战,企图破坏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重要地位。此举是对自由贸易的扭曲,对多边主义的挑战,也势必伤及全球产业链上各方利益,包括美国有关企业和消费者利益,其结果只能自毁声誉,失道寡助。

2、中国对策:本着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一要提升对话互信新水平,二要开创务实合作新局面,三要建立大国互动新模式,四要探索管控分歧新方法。中美两国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制度不同,存在经贸摩擦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增进互信,促进合作,管控分歧。中美经贸关系事关两国人民福祉,也关乎世界和平、繁荣、稳定。对中美两国来说,合作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共赢才能通向更好的未来。对于贸易战,中国不愿打也不怕打,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任何因素都不能阻止中国的发展和壮大。

3、对外开放:坚持主动开放,把开放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双向开放,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坚持全面开放,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坚持公平开放,构建公平竞争的内外资发展环境。坚持共赢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坚持包容开放,探索求同存异、包容共生的国际发展合作新途径。

4、综合国力竞争: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存、发展以及对外部施加影响的各种力量和条件的总和。综合国力既包括自然因素,又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物质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是各种因素、各个领域的总和,也是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统一。

5、中国责任:中国对世界的首要责任是解决好自己的事情,不输出革命和饥饿,不输出战争。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要承担与自己能力相称的责任,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6、中国角色: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时代的命题。把握国际形势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坚持战略自信和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战略谋划和全球布局,坚持捍卫国家核心和重大利益,坚持合作共赢和义利相兼,坚持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

十五、命运共同体:apec,g20,大海-池塘。真实亲诚

1、南南合作意义:第一,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第二,经济上的密切合作,可促进政治、外交上的一致性。第三,南方国家的团结合作,壮大了这些国家的力量,对于提高它们在南北对话中的地位,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有很重大的意义。

为南南合作提出建议: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军,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好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大文章。要深入推动中国同世界深入交流、互学互鉴。一要致力于探索多元发展道路。二要致力于促进各国发展战略对接。三要致力于实现务实发展成效。四要致力于完善全球发展架构。

2、新型外交政策:“共赢”所体现的是中国政府对国际秩序的新理解,认为在经济上各国应该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政治上,各国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安全上,提倡共同安全、集体安全、合作安全,反对绝对安全和单方面安全;文化上,主张尊重文明多样性和发展道路多样化,促进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赢”并不意味着否认分歧摩擦的存在,而是提倡通过有效的沟通协调增进信任,通过求同存异有效化解矛盾摩擦,反对以邻为壑、损人利己。

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个科学完整、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思想体系,其核心就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一,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第二,不断完善外交布局,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第三,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第四,推动国际社会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全球化时代条件下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开创了中国外交实践新局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国际治理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力。

4、中国现状和态度:中国经济发展健康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势头没有改变。中国将始终是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中国将始终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源,中国将始终是各国拓展商机的活力大市场,中国将始终是全球治理改革的积极贡献者!我们应:第一,激发进口潜力,主动扩大进口。第二,持续放宽市场准入。第三,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第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第五,推动多边和双边合作深入发展。

十六、其他哲学原理:霍金辐射、基因、人造细胞

1、质量互变与肯定否定: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认识度要掌握适度原则。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从内容上说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3、原因和结果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果异因、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4、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趋势。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二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系,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现实。

5、现象与本质:现象是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要求透过现象发现本质。观察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看清真象,分别假象,从事物本质角度思考问题。

6、矛盾分析法:两点论和重点论-抓关键看主流(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和在同一中把握对立(见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十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

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始终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建立在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上的其他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

十八、重要选择题考点:

1、一国两制:九二共识、全面管治权与高度自治权

2、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五一劳动节口号》,《对时局的意见》,两次政治协商会议。

人民政协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3、马思主义的内容与传入过程:

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170周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怀疑

护法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孙中山本人的失败。

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人物、口号、变化

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阐明: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七大:刘少奇,毛泽东思想提出;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4、《论持久战》:系统地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在政治上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人民军队。因此,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5、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一纲四目:

周恩来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

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经过1955年的万隆会议为许多亚洲国家所接受。这五项原则后来进一步完整地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直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在周恩来领导下,聚集了一大批文化界爱国人士,成为扩大抗日统一战线、推动抗日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文化界提出了“抗战、团结、民主”的三大文艺创作目标。中国共产党的《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发行,及时宣传党的主张,鼓舞了广大群众的抗战热情。

重庆谈判与和平建国过程: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从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到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全国发生了包括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开滦五矿工人罢工等在内的大小罢工100余次。

刘少奇则提出了使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性又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主张,以及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的思想

刘少奇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作出深入的论证。他说:“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在我国,这个时期也叫做新民主主义时期,这个时期在经济上的特点,就是既有社会主义,又有资本主义。”

刘少奇提出实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一种是全日制的劳动者,全日制的教育制度;一种是半日制劳动制度,半日制的教育制度(即半工半读)。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百团大战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抗击美国侵略者的正义战争,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的军威,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范例。这场战争的胜利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胜利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全世界对新中国刮目相看,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帝国主义不敢轻易做侵犯新中国的尝试,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6、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这篇文章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战争和战略问题》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7、两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兴国土地法》: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8、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经济发展“失调”:一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衡。二是福利风险增加。三是债务负担沉重。政治体制“失灵”:一是西式选举往往难以选贤。二是政党利益可能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三是“民主陷阱”会阻碍国家治理。四是传统精英政治走向衰落。社会融合机制“失效”:一些欧洲国家出现右翼政党“登堂入室”的势头。二是社会流动性退化。三是社会矛盾激化。

9、基本国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0、城镇调查失业率涵盖农民工等城镇常住人口:

11、民族问题(司马义艾买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石榴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12、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全面停止军队有偿服务,富国和强军统一,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统一。

13、道德的起源: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道德是一种上层建筑。

14、公平正义: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司法活动最高的价值追求。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要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一般包括权利公平(权利主体平等、享有权利平等、权利保护和权利救助平等)、机会公平(起点平等、发展平等、代际平等)、规则公平(法律原则面前人人平等、法律法律内容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保护面前人人平等)和救济公平(司法救济、行政救济和社会救济)。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一律平等。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平等,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面。首先,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平等表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被确立为基本原则。其次,在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具体设定上要平等。再次,权利与义务的实现要体现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一,它可以充分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人民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和保障,从而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第二,它鲜明地反对法外特权、法外开恩,对掌握公权力的人形成制约,从而有利于预防特权思想和各种潜规则的侵蚀。第三,它鲜明地反对法律适用上的各种歧视,有利于贯彻执行“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原则。第四,它要求人人都严格依法办事,既充分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又切实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有利于维护法律权威、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确保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公民都应当平等享受公民权利、平等履行公民义务。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方面要求违法必究,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另一方面要求非歧视,即无差别地对待。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让权力不再任性。强化法律制度刚性。

15、宪法修改:法制-法治;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

16、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首要和基本观点,墓碑)、人民性(政治立场)、发展性

邻近考试,考研政治还有很大提分空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