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2016中央民族大学黄煦涵)

日期: 栏目: 在职考研培训机构排名 浏览: 评论:



一、名词解释
1.盘庚迁殷
商王朝一个比较重大的事件,它是前后商的分水岭。长期以来,商人一直是居无定所,频繁迁都。从汤到盘庚,商人五次迁都,盘庚之时,商人已定都于奄,盘庚乃迁都于殷,迁殷后直至商灭亡不再迁都。以后的200余年,商朝的发展比较稳定,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至于盘庚迁殷的原因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大致有:去奢行简、躲避水患、定居农耕、肥力衰减、阶级斗争、王位争夺等原因。“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不但结束了“不常厥居”的动荡岁月,而且复兴了“殷商”。
2.猛安谋克制
金朝在女真族内部实行的军事和行政合一的制度。随着金政权的建立,猛安谋克又演变为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组织。金太祖时,统一规定三百户为一谋克,谋克即百夫长;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即千夫长。猛安、谋克既是行政长官,又是军事首领。金熙宗统一全国行政区划时,仍保留猛安谋克作为女真地方的地区政权组织形式,使之成为军事、经济、行政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
3.公车上书
1895年在京会试的举人为反对《马关条约》举行的上书请愿。1895年4月,康有为在京参加会试期间,传来了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康有为起草了《万言书》(即《上清帝第二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建议,并详细论述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图强的具体措施。5月1日,各省举人齐聚松筠庵开会讨论,有1300多人在这封万言书上签了名。康有为发动举人上书事件,史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群众性的爱国行动,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潮逐渐转变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4.1924北京政变
1924年直系将领冯玉祥于北京发动的政变。1924年10月,冯玉祥受到南方革命思想影响,由直奉作战前线秘密回师北京,囚禁了贿选总统曹锟。政变后,冯玉祥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并会同奉系军阀张作霖成立了由段祺瑞任执政的“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至此北京政权又落入北洋军阀手中。北京政变是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武装政变,为南方革命形势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5.大乘佛教
佛教派别。公元1世纪左右形成于印度,而后传播至中亚、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印尼以至斯里兰卡。它是北传佛教的主流。大乘思想根源于某些早期部派,但有许多理论创造,如不仅讲人无我,而且讲法无我;强调菩萨理想胜过阿罗汉,宣称人皆具菩提心可以成佛。大乘伦理中倡导慈悲一切众生,力主以功德回向他人等等。
6.丕平献土
加洛林王朝国王丕平同教皇的政治交易。756年6月,法兰克王丕平应教皇的请求,出兵征服了伦巴德人,并把从伦巴德人手中夺回的土地——罗马城及其原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的拉文那总督管区划归教皇管辖,这便是教会史上所称的“丕平献土”,也是教皇国的起始。754年,教皇斯蒂芬二世亲自来到巴黎,在圣丹尼斯教堂为丕平涂油加冕。
7.戴高乐主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奉行的对外政策。戴高乐上台执政后锐意改革,对内加强政府权力,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戴高乐主义争取和维护了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并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8.柯立芝繁荣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的迅速发展和高涨的繁荣局面。因其主要发生在柯立芝总统任内,故名。此时正值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时期,英、法、德刚经历一战,经济处于停滞或恢复状态,便于美国经济势力向外扩张。美国国内通过技术革新、固定资本更新和企业生产及管理的合理化,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过程空前加速,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股票投机成风,繁荣本身带有一定虚假性,使这种繁荣孕育着新的危机。
二、简答题
1. 九一八事变至抗日战争爆发期间,中国各政治力量抗日情况
九·一八事变至抗战全面爆发斯间,围绕抗日问题,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均提出了自己的抗日主张,具体如下:
(一)在国民党方面,其主流看法是采取不抵抗政策,实行“先安内,后攘外”方针,镇压国内的一些反日抗议活动,并等待国联裁决日本的侵略行径。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奉行不抵抗政策,不战而退。为了解决日本占领东北的问题,南京政府采取了诉诸国联的方式,希望能和平解决。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中央的不抵抗政策存在一定的底线,特别是华北事变的发生,使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危机。1932年4月,国难会议召开,成为国民党与在野党派的一次政治对话,并开启了此后国民党与在野各党派的对话。
自1936年起,国民政府对日外交方针趋于强硬。1935年初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上,蒋介石全面接管权力,张群担任外交部长后,开始了对日的交涉,但因双方无法达成协议而失败。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期南京政府已经开始着手制订对于日 本全面侵华的预案。同时,为了和平解决中共问题,在西安事变前夕,国民党与中共中央秘密接触等。
(二)国民党内部派系以及一些地方实力派,则坚决反蒋抗日。1931年11月12 日,国民党内的临时行动委员会发出《对时局宣传大纲》,直接提出抗日必先倒蒋、推翻南京政权、释放一切政治犯等主张。同时,该党还支持十九路军的一 ?二八抗战,还与红军达成反蒋初步协定。1933年发动福建事变,成立新的中央政府联合红军对 抗南京政府,宣传抗日反蒋的主张。
(三)在中国共产党方面,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共坚决主张抗日救国,反对妥协,主张全党与下层小资产阶级群众结成抗日统一战线,并发动与领导反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统治的武装斗争。在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就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号召全东北人民反抗日本的侵略。9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号召全民族奋起抗战。
但九·一八事变至全国抗战阶段,中共的抗日主张经历了反蒋抗日、逼蒋抗日到 拥蒋抗日等三个阶段的转变。1933年1月17日,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毛泽东、朱德的名义发表宣言,表示将在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抗日武装联合。1933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明确了开展统一战线的主张。1935年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正式明确了“逼蒋抗日”的主张,并在这个时期与南京方面秘密接触,商谈联合抗日的可能性。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共在其中斡旋,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此,中共确定了“拥蒋抗日”方针。
(四)民主人士与党派方面,在拥护国民党的基础上,要求改变届民党一党专政的局面,并尽快实施宪政,联合各方面力量积极抗日。在1932年的国难会议上,他们纷纷提出建议,要求改变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局面,尽快实施宪政。
综上所述,在九·一八事变至全面抗战期间,中国各个政治派别提出的抗日主张,其中一些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时局不断进行调整,最终在抗战全面爆发后,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由此形成。
2.三国鼎立的原因
赤壁之战后,魏据北方,蜀据巴蜀,吴据江东,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格局。此种格局的出现是由多方面的条件造成的:
从客观条件上看,在地理条件上,蜀有剑阁、三峡之险,进可攻,退可守;吴有长江之险,易守难攻。在经 济上,蜀汉占有的益州,沃野千里,素有“天府之国”之称;吴国占据的江东地区,在东汉以来经济也有一定的发展。这两方面因素,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客观物质基础。
从主观因素看,三大集团的领袖、谋臣、武将在水平上势均力敌,并各自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人才群体。 曹操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刘备、诸葛亮以诚待人,知人善任;孙权用人,与臣下同舟共济,忘短贵长。这种人才智力因素上的均衡,使得当时三大集团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虽波澜起伏,时有消长。
三国鼎立的形成,是局部的统一,是走向全国统一的必要步骤。它较之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是一个较大的进步。它在推动三个相对独立区域内的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开发少数民族地区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西欧封建庄园经济的组成和特点
封建庄园制度是中古西欧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组织,在其他地区和国家,也曾在一定时期不同程度地存在过这种组织。在西欧,封建化过程完成后,国王、教会和封建主的庄园分布各地。他们大多先侵占公有地,后逐户蚕食,直到吞掉一个或几个农村公社,所以形成的庄园大小不等。大庄园有一个或几个村庄,小的只有一个村庄的一部分。庄园完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手工业尚未与农业分离。农民生产是为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和为封建主提供消费资料,不是为了交换。封建主还有审判和惩罚农奴的权力。农奴虽然受到沉重的剥削,但毕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比奴隶有更多的劳动兴趣,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9-13世纪时封建庄园兴盛时期。典型的庄园采用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庄园的土地划分成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部分。领主自营地主要由服劳役的封建依附农民耕种,自营地上的收获全部归封建主,农奴靠耕种自己的份地维持生活。农奴份地的所有权也归封建主,农奴子弟继承份地要向封建主交纳继承金。典型的庄园主要集中在法国中部和英格兰,13世纪成为庄园直接经营的兴盛时期。
4.伯罗奔尼撒战争原因,结果
(一)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
战争起因于雅典与斯巴达争夺希腊世界霸权。希波战争之后,雅典的政治、经济实力迅速膨胀,并挟提洛同盟以咄邮逼人之势致力于贸易与政治的扩张,成为希腊的最大势力,结果,引起斯巴达及其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敌视和对抗。两者不可调和的政治、经济矛盾导致了战争的爆发。因为这次战争首先是由伯罗奔尼撒同盟发动的,故称“伯罗奔尼撒战争”。底比斯袭击普拉提亚是战争的导火线。
(二)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经过。
伯罗奔尼撒战争历时26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公元前431?前421年为战争第一阶段。斯巴达陆军攻袭阿提卡,雅典海军则在伯罗奔尼撒半岛沿海一带活动,双方分别逞威于陆地和海上,互有胜负,于公元前421年签订了为期50年的《尼西亚合约》,各自退出所占的地区。实际只是暂时休战。
公元前415?前413年为战争第二阶段。雅典进攻西西里岛,全军覆没,损失惨重。
公元前413?前404年为战争第三阶段。斯巴达在波斯的支持下加强了海军实力,公元前405年羊河之战雅典海军被全部歼灭。公元前404年,雅典被迫签署了城下之盟,接受了斯巴达提出的苛刻条件,参加伯罗奔尼撒同盟,海军移交斯巴达,取消民主政治。雅典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
(三)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的失败而告终。奉行民主政治、经济实力远强于斯巴达的雅典之所以失败, 原因在于:
(1)雅典将提洛同盟变成为本邦服务的工具,导致战争一旦失利,盟邦便纷纷叛离,大大削弱了自己的实力。
(2)雅典派争激烈,影响了政局和士气,内耗了自身力量。
(3)奴隶的反抗和逃亡打击了雅典经济。
(4)外部树敌太多。
(5)战争后期雅典将领缺乏韬略,战略战术不当,致使关键战役一败再败。
(6)斯巴达的国内矛盾没有雅典那样复杂,其将领经验丰富,总揽全局,战士素质也较高。
(四)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影响。
伯罗奔尼撒战争虽是一场希腊的内战,但其牵涉之广、损失之大、杀戮之残酷却远甚于希波战争。整个希腊民穷财尽,政治走向无序,文化遭到破坏,希腊文明由全盛走向了衰落。战后,希腊各邦都陷入了深刻的城邦危机之中,希腊古典文明也由全盛走向衰落。。
(1)战争加剧了贫富两极分化,土地和财富日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中小奴隶主经济日益为大奴隶主所排挤,城邦的经济基础——小农和小手工业者经济逐渐瓦解,成为城邦危机的根源。
(2)战争是导致人流锐减,公民兵得不到补充的重要原因。城邦政治的支柱——公民兵制动摇了,雇佣兵开始增多。
(3)伴随着希腊各邦内部危机,城邦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从而导致希腊出现了争霸和混战的局面。希腊城邦的衰落,为位于半岛北部的马其顿对希腊的征服和统治提供了条件。
5.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运动高涨的特点
一战期间各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控制的放松,使殖民地的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而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进一步加紧剥削,使得各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具有不同的特点,领导者既有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又有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运动;思想上既有革命民主型的民族主义思潮,又有综合型的民族主义思潮,同时还存在着因不同的宗教信仰而导致的一个国家内两种不同的民族主义思潮。此时的亚洲,最具代表性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印度的不合作运动和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运动。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首先在文化斗争中开展了新文化运动,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运动,加速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促使国民党将旧三民主义改造成新三民主义,并开始北伐,开始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同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动政权作斗争,在日本对中国进行侵略后,国共两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同日本侵略者斗争,争取民族的解放独立。
印度的不合作运动是由甘地发起的以非暴力为形式的斗争。非暴力包括三个时期,第一个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包括受封者退出爵位称号,抵制立法机构选举,抵制在政府机构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运动以抵制英国商品的泛滥。第二个时期为群众性的文明不服从运动,甘地进行了“食盐进军”,农村也进行了非暴力抗缴田赋运动。第三个时期为个人文明不服从运动,以个人行动来实现社会建设纲领,把解救贱民”工作放在首位。
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是在土耳其进行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凯末尔领导土耳其结束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国家,并推行了世俗化改革,包括政治改革、法制改革、教育改革、文化改革、社会生 活与习俗改革、经济改革,贯彻了凯末尔主义六原则,即共和主义、民族主义、平等主义、国家主义、世俗主义和改革主义。
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是一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6.约翰逊的的内容
1964年5月,约翰逊发表演讲,声称当时有条件使美国走向“一个伟大社会”。
内容:
1.赤字减税计划,1964年2月,国会通过减税法,降低了公司税和个人所得税,得到垄断资产阶级大力支持。
2.向“贫困宣战”,包括儿童与青年教育计划,职业训练计划,社区行动计划与改善落后地区状况计划。政府提出支持各级教育和卫生地法案,1965通过中小学教育法,通过高等教育法等60多项法案,扩大社会福利;制定了城市和环境保护法。
3.保障黑人平等权利,通过了三个民权立法。1964年6月通过民权法,禁止在公共场合实行种族隔离制度;1965年的选举法,禁止在选民时采取文化测试和其他歧视性措施;1968年的开放住房法,禁止在出租和出售住房时实行种族歧视,促进了黑人权利平等。
肯尼迪的“新边疆”和约翰逊的“伟大社会”是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历本主义发展模式的调整,标志着美国式福利国家的形成。改革推动了社会权利与社会公平的发展,但是,长期的赤字财政酝酿着结构性通货膨胀,削弱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为70 年代的滞胀危机埋下伏笔。
7.宋代文学成就
宋朝文学主要涵盖了宋代的词、诗、散文、话本小说、戏曲剧本等等,其中词的创作成就最高,诗、散文次之,话本小说又次之。
宋代散文是中国散文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三百多年间出现了人数众多的散文作家。所谓“唐宋古文八大家”中,宋人就占了六位(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写作了不少文学散文和带有文学性的散文,也有许多议论文的名作。
词作为新兴的诗歌形式,从隋唐发轫,至宋代进入鼎盛时期。唐圭璋所编《全宋词》收词人千家以上,词作二万首。最近还陆续有所增补(如孔凡礼先生《全宋词补辑》等)。虽因词在开始时还未被承认为“正统”文学,亡佚很多,但目前搜集的成果就足以反映出宋词的繁荣兴盛和丰富多彩了。宋诗方面则受到唐诗的巨大影响,北宋初期,主要沿袭中晚唐诗风馀韵,大致可归为三体。最初是效法白居易诗风的白体诗,主要诗人是李昉、徐铉、王禹偁等,其中王禹偁特别关注民生疾苦,风格通俗,暗示了宋诗发展的新方向。
宋代小说和戏曲为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大发展准备了良好的条件。宋代的小说主要是“话本”,它原是说话人说书的底本,实即白话短篇小说。宋代的民间戏曲还处在戏曲的萌芽阶段。如傀儡戏、影戏、歌舞戏等,前两种不是由人来扮演的,后一种由人扮演,但还是叙事体而非代言体。
总之,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向文学提出新的要求,也由于文学本身发展的规律,中国古典诗、词和散文逐渐度过了它的黄金时代,失去支配文坛的地位,小说戏曲等文学样式正在酝酿着更大的文学高潮,进而成为文坛的重心。宋代文学正是处在这样一个过渡的转变阶段。
8.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述评
美西战争后,美国立即加入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活动。19世纪末,俄、德、英、法、 日在中国各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但是,当时在中国参加角逐的主要列强的军事力量都远比美国强大。美国无力用军事手段从中国获得势力范围,却可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力量,以竞争方式来实现其扩张利益。
1899年9月6日,美国国务卿约翰?海向英、德、俄、日、意、法诸国发出照会,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并要求其他列强“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干涉”;列强应承认他国在本国势力范围内享有同等的关税特权和通商、航运等利益。1900年7月3日,约翰·海向各国发出第二个门户开放照会,声明美国政府的政策是“保全中国领土及行政的完整……世界各国可以获得同等和公正的条件,在清帝国从事贸易”等。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海外扩张的产物,其目的在于在列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为迟到者美国向中国扩展其政治、经济势力打开方便之门,根本不是为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
门户开放政策的发表标志着美国对华政策的新阶段,即由长期以来跟在英国炮舰后面“分取杯羹”的传统政策,转变为奉行独立的帝国主义大国政策。美国成为列强在亚太地区竞技场上角逐的主角之一。
三、论述题
1.唐代明代宦官产生的原因,不同表现,结果
唐代宦官宦官专权几乎贯穿了唐朝的中后期,一批批的宦官逼宫弑帝,专权横行,无恶不作。自号称“欺压皇上的老奴”李辅国始,继而有逼宫弑帝的俱文珍与王守澄、经历六代皇帝的仇士良、人称皇帝之“父”的田令孜以及唐昭宗时的权阉杨复恭、刘季述等人。这些人个个都是生前显赫无比,死后臭名昭著的大宦官。
(一)产生的原因。(1)唐代中期以后,政治日趋腐败。天宝年间,玄宗的殆政的情绪日益滋长,过着骄奢隐逸的腐朽生活,将内外朝政事交于官宦高力士。此后,宦官势力急速上升,以致于安史之乱后越发不可收拾。(2)皇帝猜忌臣下。安史之乱后,朝内朋党之争,朝外有藩镇割据,皇权受到严重的冲击,导致皇认为还是家奴可靠。于是,便放手任用宦官,让其对内牵制朝臣,对外监督 藩帅。
(二)唐代宦官的不同表现。唐代宦官区别于东汉及明代宦官的主要特点是宦官掌兵权。唐德宗设护军中尉二人、中护军二人,全以宦官充任,统率左右神策军、天威军等禁军。元和初年,宪宗设枢密使一职,以宦官二人充任。宣宗时出现了枢密院,枢密使下设枢密承旨,再下有枢密院史,各级机构已相当完善。中尉掌军和枢密掌政,委唐后期宦官专权提供了切实的保证。
明代宦官人数众多,多时竟达十万以上。明初,太祖对于宦官管理严格,并立下不许宦官干政的祖训。但在太祖“死后三十多年,就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宦官时代,其祸害若与汉、唐相比,则有过之而不及。”
(二)明代的宦官专权特点。一是明代宦官极端受制于皇权。与以往历代宦官专权不同,自始至终明代宦官的权力都是有意或无意给予的,这也是因此决定了明代宦官的权力无论多大都不能超越皇权,而是极端受制于皇权,始终都只能是在皇权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二是宦官权力的非法定地位。在整个明代,宦官的权力或大或小,都一直处于权力体系中非法定状态。
2.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
(1)奴隶制经济危机导致了帝国经济的崩溃。帝国后期,奴隶制生产关系日益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公元3世纪的危机使罗马农业萎缩,工商业萧条,城市衰落,财政枯竭。而封建制因素的增长和大地产经济的发展又严重瓦解着日益腐朽的奴隶制度。
⑵政治混乱,行省离心倾向严重。帝国后期,皇位变更频仍,中央集权的帝国政府陷于瘫痪,导致政局动荡。而“分而治之”和划省而治的政策又使行省的离心倾向日益严重,甚至出现“30僭主”的局面。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与罗马对意大利和被其征服的地中海世界采取的“分而治之”和划省分治的政策有重要关系。
(3)社会道德的沦丧也是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之一。
各地的人民起义严重削弱了罗马统治的基础。帝国后期,受到沉重剥削、处境不断恶化的奴隶和贫 民纷纷起来反抗。公元269年,高卢地区爆发了“巴高达”运动,起义者有奴隶、隶农、贫民,他们组建军队,攻占城市,控制农村,杀富豪,分土地,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宣布脱离罗马帝国。这场斗争断断续续一直坚持到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公元4世纪30年代,在北非爆发了“阿哥尼斯特”运动(“阿哥尼斯特”意为战士)。农民、奴隶、隶农汇集起来,要求实行社会平等,财产公有,彻底摧毁罗马奴隶主的统治。他们到处攻占奴隶主的庄园,焚毁债券,解放奴隶。这场运动动摇了罗马帝国在北非的统治。
(4)以蛮制蛮政策造成了养虎为患。军队的蛮族化使罗马帝国根本无法抵御蛮族入侵,最终给自己培养了掘墓人。骑士阶层、流氓无产者和马略军事改革的消极影响,东西罗马的分裂和自保,帝国军队以及帝国政权本身的蛮族化,西罗马帝国统治者对西哥特人的政策失误、养虎为患等等,也对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5)蛮族的入侵直接造成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公元476年,帝国军队最高统帅日耳曼人奥多亚克推 翻帝国末代皇帝罗慕洛,西罗马帝国终于灭亡。
总之,罗马帝国的衰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国共是怎样实现第一合作
(一)经过。
(1)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会议中心任务是讨论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问题。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中共三大制定的关于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2)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 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总章》《改组国民政府之必要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等文件。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使国民党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军阀的政治方向;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确认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标志着国民党的正式改组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3)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宣布“分 共”。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二)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创办了黄埔军校,建立了国民革命军,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消灭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解放了半个中国。
4.英国的议会改革的原因,内容,影响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1)改革内容:
①重新分配议席:取消许多衰败的选区,人口增加的选区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
②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要求,扩大选民范围,工业资产阶级和富民获得选举权;
(2)影响:
①选民人数增多,参政权扩大.但以中产阶级为主,反而工人阶级未受重视。
②树立改革的典范,为不流血革命.19世纪英国两大政党自由党,保守党,为争取选民支持,均以政治社会改革作为诉求。
③两党在组织上从议会内的团体扩展为具有全国规模的大党,并逐步演变成自由党和保守党,对英国两党制的确立也具有很大意义这项改革对促进资产阶级制度的民主化具有积极意义。
④1832年改革促进了英国社会制度的近代化。
?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以调整选举资格和选区为主要内容的议会改革。
(1)改革内容:①进一步降低选举资格,在城镇选举权给予每户主和租户,在各郡,选票给予从私产或承担租金中每年所得不少于5磅的人;
②重新调整选区,取消46个衰败选区,席位分配给各大城市,1867年改革使贵族地主的势力进一步降低,资产阶级在下议员的地位的到进一步加强。
(2)历史意义:
①工业资产阶级从此具有主导地位,进一步消除了英国议会制度中的积弊和腐败之风,彻底打破了以前贵族在议会中一统天下的局面。基本上实现了资产阶级民主。
②由于选民扩大,政党要站住脚,必须成为群众习惯的党,极大地推动了政党政治的发展,使争取选民成为政党活动发核心。
③保守党已转变为代表资产阶级的政党。
④工人暂时被笼络,但从长远看来,也给工人政党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第三次:1884年议会改革
1884年议会改革是英国资产阶级为巩固资产主义议会民主而进行的政治改良运动.背景是19世纪末随着英国工业垄断地位的丧失,资产阶级两大政党自由党和保守党之间的差异日益缩小,他们都采取对内实行微小改良,对外加强侵略和扩大殖民地政策;农业工人仍被排除在选举大门之外.内容:再次扩大公民权;重新规定选民的财产资格;建立一种新的内部服务资格,主要是给在郡的工人(男),尤其是农业工人的选举权.意义:没有选举权的农业工人终于获得了选举权,但仍然受到财产资格的限制.另外妇女仍没有选举权。
?
2016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盘庚迁殷
商王朝一个比较重大的事件,它是前后商的分水岭。长期以来,商人一直是居无定所,频繁迁都。从汤到盘庚,商人五次迁都,盘庚之时,商人已定都于奄,盘庚乃迁都于殷,迁殷后直至商灭亡不再迁都。以后的200余年,商朝的发展比较稳定,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者殷朝。至于盘庚迁殷的原因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大致有:去奢行简、躲避水患、定居农耕、肥力衰减、阶级斗争、王位争夺等原因。“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不但结束了“不常厥居”的动荡岁月,而且复兴了“殷商”。
2.猛安谋克制
金朝在女真族内部实行的军事和行政合一的制度。随着金政权的建立,猛安谋克又演变为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组织。金太祖时,统一规定三百户为一谋克,谋克即百夫长;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即千夫长。猛安、谋克既是行政长官,又是军事首领。金熙宗统一全国行政区划时,仍保留猛安谋克作为女真地方的地区政权组织形式,使之成为军事、经济、行政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
3.公车上书
1895年在京会试的举人为反对《马关条约》举行的上书请愿。1895年4月,康有为在京参加会试期间,传来了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康有为起草了《万言书》(即《上清帝第二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建议,并详细论述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图强的具体措施。5月1日,各省举人齐聚松筠庵开会讨论,有1300多人在这封万言书上签了名。康有为发动举人上书事件,史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群众性的爱国行动,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潮逐渐转变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4.1924北京政变
1924年直系将领冯玉祥于北京发动的政变。1924年10月,冯玉祥受到南方革命思想影响,由直奉作战前线秘密回师北京,囚禁了贿选总统曹锟。政变后,冯玉祥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并会同奉系军阀张作霖成立了由段祺瑞任执政的“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至此北京政权又落入北洋军阀手中。北京政变是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武装政变,为南方革命形势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5.大乘佛教
佛教派别。公元1世纪左右形成于印度,而后传播至中亚、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印尼以至斯里兰卡。它是北传佛教的主流。大乘思想根源于某些早期部派,但有许多理论创造,如不仅讲人无我,而且讲法无我;强调菩萨理想胜过阿罗汉,宣称人皆具菩提心可以成佛。大乘伦理中倡导慈悲一切众生,力主以功德回向他人等等。
6.丕平献土
加洛林王朝国王丕平同教皇的政治交易。756年6月,法兰克王丕平应教皇的请求,出兵征服了伦巴德人,并把从伦巴德人手中夺回的土地——罗马城及其原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的拉文那总督管区划归教皇管辖,这便是教会史上所称的“丕平献土”,也是教皇国的起始。754年,教皇斯蒂芬二世亲自来到巴黎,在圣丹尼斯教堂为丕平涂油加冕。
7.戴高乐主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奉行的对外政策。戴高乐上台执政后锐意改革,对内加强政府权力,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戴高乐主义争取和维护了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并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8.柯立芝繁荣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的迅速发展和高涨的繁荣局面。因其主要发生在柯立芝总统任内,故名。此时正值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时期,英、法、德刚经历一战,经济处于停滞或恢复状态,便于美国经济势力向外扩张。美国国内通过技术革新、固定资本更新和企业生产及管理的合理化,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过程空前加速,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股票投机成风,繁荣本身带有一定虚假性,使这种繁荣孕育着新的危机。
二、简答题
1. 九一八事变至抗日战争爆发期间,中国各政治力量抗日情况
九·一八事变至抗战全面爆发斯间,围绕抗日问题,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均提出了自己的抗日主张,具体如下:
(一)在国民党方面,其主流看法是采取不抵抗政策,实行“先安内,后攘外”方针,镇压国内的一些反日抗议活动,并等待国联裁决日本的侵略行径。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奉行不抵抗政策,不战而退。为了解决日本占领东北的问题,南京政府采取了诉诸国联的方式,希望能和平解决。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中央的不抵抗政策存在一定的底线,特别是华北事变的发生,使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危机。1932年4月,国难会议召开,成为国民党与在野党派的一次政治对话,并开启了此后国民党与在野各党派的对话。
自1936年起,国民政府对日外交方针趋于强硬。1935年初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上,蒋介石全面接管权力,张群担任外交部长后,开始了对日的交涉,但因双方无法达成协议而失败。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期南京政府已经开始着手制订对于日 本全面侵华的预案。同时,为了和平解决中共问题,在西安事变前夕,国民党与中共中央秘密接触等。
(二)国民党内部派系以及一些地方实力派,则坚决反蒋抗日。1931年11月12 日,国民党内的临时行动委员会发出《对时局宣传大纲》,直接提出抗日必先倒蒋、推翻南京政权、释放一切政治犯等主张。同时,该党还支持十九路军的一 ?二八抗战,还与红军达成反蒋初步协定。1933年发动福建事变,成立新的中央政府联合红军对 抗南京政府,宣传抗日反蒋的主张。
(三)在中国共产党方面,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共坚决主张抗日救国,反对妥协,主张全党与下层小资产阶级群众结成抗日统一战线,并发动与领导反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统治的武装斗争。在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就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号召全东北人民反抗日本的侵略。9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号召全民族奋起抗战。
但九·一八事变至全国抗战阶段,中共的抗日主张经历了反蒋抗日、逼蒋抗日到 拥蒋抗日等三个阶段的转变。1933年1月17日,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毛泽东、朱德的名义发表宣言,表示将在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抗日武装联合。1933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明确了开展统一战线的主张。1935年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正式明确了“逼蒋抗日”的主张,并在这个时期与南京方面秘密接触,商谈联合抗日的可能性。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共在其中斡旋,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此,中共确定了“拥蒋抗日”方针。
(四)民主人士与党派方面,在拥护国民党的基础上,要求改变届民党一党专政的局面,并尽快实施宪政,联合各方面力量积极抗日。在1932年的国难会议上,他们纷纷提出建议,要求改变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局面,尽快实施宪政。
综上所述,在九·一八事变至全面抗战期间,中国各个政治派别提出的抗日主张,其中一些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时局不断进行调整,最终在抗战全面爆发后,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由此形成。
2.三国鼎立的原因
赤壁之战后,魏据北方,蜀据巴蜀,吴据江东,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格局。此种格局的出现是由多方面的条件造成的:
从客观条件上看,在地理条件上,蜀有剑阁、三峡之险,进可攻,退可守;吴有长江之险,易守难攻。在经 济上,蜀汉占有的益州,沃野千里,素有“天府之国”之称;吴国占据的江东地区,在东汉以来经济也有一定的发展。这两方面因素,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客观物质基础。
从主观因素看,三大集团的领袖、谋臣、武将在水平上势均力敌,并各自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人才群体。 曹操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刘备、诸葛亮以诚待人,知人善任;孙权用人,与臣下同舟共济,忘短贵长。这种人才智力因素上的均衡,使得当时三大集团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虽波澜起伏,时有消长。
三国鼎立的形成,是局部的统一,是走向全国统一的必要步骤。它较之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是一个较大的进步。它在推动三个相对独立区域内的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开发少数民族地区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西欧封建庄园经济的组成和特点
封建庄园制度是中古西欧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组织,在其他地区和国家,也曾在一定时期不同程度地存在过这种组织。在西欧,封建化过程完成后,国王、教会和封建主的庄园分布各地。他们大多先侵占公有地,后逐户蚕食,直到吞掉一个或几个农村公社,所以形成的庄园大小不等。大庄园有一个或几个村庄,小的只有一个村庄的一部分。庄园完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手工业尚未与农业分离。农民生产是为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和为封建主提供消费资料,不是为了交换。封建主还有审判和惩罚农奴的权力。农奴虽然受到沉重的剥削,但毕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比奴隶有更多的劳动兴趣,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9-13世纪时封建庄园兴盛时期。典型的庄园采用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庄园的土地划分成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部分。领主自营地主要由服劳役的封建依附农民耕种,自营地上的收获全部归封建主,农奴靠耕种自己的份地维持生活。农奴份地的所有权也归封建主,农奴子弟继承份地要向封建主交纳继承金。典型的庄园主要集中在法国中部和英格兰,13世纪成为庄园直接经营的兴盛时期。
4.伯罗奔尼撒战争原因,结果
(一)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
战争起因于雅典与斯巴达争夺希腊世界霸权。希波战争之后,雅典的政治、经济实力迅速膨胀,并挟提洛同盟以咄邮逼人之势致力于贸易与政治的扩张,成为希腊的最大势力,结果,引起斯巴达及其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敌视和对抗。两者不可调和的政治、经济矛盾导致了战争的爆发。因为这次战争首先是由伯罗奔尼撒同盟发动的,故称“伯罗奔尼撒战争”。底比斯袭击普拉提亚是战争的导火线。
(二)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经过。
伯罗奔尼撒战争历时26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公元前431?前421年为战争第一阶段。斯巴达陆军攻袭阿提卡,雅典海军则在伯罗奔尼撒半岛沿海一带活动,双方分别逞威于陆地和海上,互有胜负,于公元前421年签订了为期50年的《尼西亚合约》,各自退出所占的地区。实际只是暂时休战。
公元前415?前413年为战争第二阶段。雅典进攻西西里岛,全军覆没,损失惨重。
公元前413?前404年为战争第三阶段。斯巴达在波斯的支持下加强了海军实力,公元前405年羊河之战雅典海军被全部歼灭。公元前404年,雅典被迫签署了城下之盟,接受了斯巴达提出的苛刻条件,参加伯罗奔尼撒同盟,海军移交斯巴达,取消民主政治。雅典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
(三)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的失败而告终。奉行民主政治、经济实力远强于斯巴达的雅典之所以失败, 原因在于:
(1)雅典将提洛同盟变成为本邦服务的工具,导致战争一旦失利,盟邦便纷纷叛离,大大削弱了自己的实力。
(2)雅典派争激烈,影响了政局和士气,内耗了自身力量。
(3)奴隶的反抗和逃亡打击了雅典经济。
(4)外部树敌太多。
(5)战争后期雅典将领缺乏韬略,战略战术不当,致使关键战役一败再败。
(6)斯巴达的国内矛盾没有雅典那样复杂,其将领经验丰富,总揽全局,战士素质也较高。
(四)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影响。
伯罗奔尼撒战争虽是一场希腊的内战,但其牵涉之广、损失之大、杀戮之残酷却远甚于希波战争。整个希腊民穷财尽,政治走向无序,文化遭到破坏,希腊文明由全盛走向了衰落。战后,希腊各邦都陷入了深刻的城邦危机之中,希腊古典文明也由全盛走向衰落。。
(1)战争加剧了贫富两极分化,土地和财富日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中小奴隶主经济日益为大奴隶主所排挤,城邦的经济基础——小农和小手工业者经济逐渐瓦解,成为城邦危机的根源。
(2)战争是导致人流锐减,公民兵得不到补充的重要原因。城邦政治的支柱——公民兵制动摇了,雇佣兵开始增多。
(3)伴随着希腊各邦内部危机,城邦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从而导致希腊出现了争霸和混战的局面。希腊城邦的衰落,为位于半岛北部的马其顿对希腊的征服和统治提供了条件。
5.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运动高涨的特点
一战期间各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控制的放松,使殖民地的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而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进一步加紧剥削,使得各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具有不同的特点,领导者既有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又有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运动;思想上既有革命民主型的民族主义思潮,又有综合型的民族主义思潮,同时还存在着因不同的宗教信仰而导致的一个国家内两种不同的民族主义思潮。此时的亚洲,最具代表性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印度的不合作运动和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运动。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首先在文化斗争中开展了新文化运动,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运动,加速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促使国民党将旧三民主义改造成新三民主义,并开始北伐,开始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同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动政权作斗争,在日本对中国进行侵略后,国共两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同日本侵略者斗争,争取民族的解放独立。
印度的不合作运动是由甘地发起的以非暴力为形式的斗争。非暴力包括三个时期,第一个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包括受封者退出爵位称号,抵制立法机构选举,抵制在政府机构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运动以抵制英国商品的泛滥。第二个时期为群众性的文明不服从运动,甘地进行了“食盐进军”,农村也进行了非暴力抗缴田赋运动。第三个时期为个人文明不服从运动,以个人行动来实现社会建设纲领,把解救贱民”工作放在首位。
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是在土耳其进行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凯末尔领导土耳其结束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国家,并推行了世俗化改革,包括政治改革、法制改革、教育改革、文化改革、社会生 活与习俗改革、经济改革,贯彻了凯末尔主义六原则,即共和主义、民族主义、平等主义、国家主义、世俗主义和改革主义。
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是一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6.约翰逊的的内容
1964年5月,约翰逊发表演讲,声称当时有条件使美国走向“一个伟大社会”。
内容:
1.赤字减税计划,1964年2月,国会通过减税法,降低了公司税和个人所得税,得到垄断资产阶级大力支持。
2.向“贫困宣战”,包括儿童与青年教育计划,职业训练计划,社区行动计划与改善落后地区状况计划。政府提出支持各级教育和卫生地法案,1965通过中小学教育法,通过高等教育法等60多项法案,扩大社会福利;制定了城市和环境保护法。
3.保障黑人平等权利,通过了三个民权立法。1964年6月通过民权法,禁止在公共场合实行种族隔离制度;1965年的选举法,禁止在选民时采取文化测试和其他歧视性措施;1968年的开放住房法,禁止在出租和出售住房时实行种族歧视,促进了黑人权利平等。
肯尼迪的“新边疆”和约翰逊的“伟大社会”是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历本主义发展模式的调整,标志着美国式福利国家的形成。改革推动了社会权利与社会公平的发展,但是,长期的赤字财政酝酿着结构性通货膨胀,削弱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为70 年代的滞胀危机埋下伏笔。
7.宋代文学成就
宋朝文学主要涵盖了宋代的词、诗、散文、话本小说、戏曲剧本等等,其中词的创作成就最高,诗、散文次之,话本小说又次之。
宋代散文是中国散文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三百多年间出现了人数众多的散文作家。所谓“唐宋古文八大家”中,宋人就占了六位(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写作了不少文学散文和带有文学性的散文,也有许多议论文的名作。
词作为新兴的诗歌形式,从隋唐发轫,至宋代进入鼎盛时期。唐圭璋所编《全宋词》收词人千家以上,词作二万首。最近还陆续有所增补(如孔凡礼先生《全宋词补辑》等)。虽因词在开始时还未被承认为“正统”文学,亡佚很多,但目前搜集的成果就足以反映出宋词的繁荣兴盛和丰富多彩了。宋诗方面则受到唐诗的巨大影响,北宋初期,主要沿袭中晚唐诗风馀韵,大致可归为三体。最初是效法白居易诗风的白体诗,主要诗人是李昉、徐铉、王禹偁等,其中王禹偁特别关注民生疾苦,风格通俗,暗示了宋诗发展的新方向。
宋代小说和戏曲为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大发展准备了良好的条件。宋代的小说主要是“话本”,它原是说话人说书的底本,实即白话短篇小说。宋代的民间戏曲还处在戏曲的萌芽阶段。如傀儡戏、影戏、歌舞戏等,前两种不是由人来扮演的,后一种由人扮演,但还是叙事体而非代言体。
总之,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向文学提出新的要求,也由于文学本身发展的规律,中国古典诗、词和散文逐渐度过了它的黄金时代,失去支配文坛的地位,小说戏曲等文学样式正在酝酿着更大的文学高潮,进而成为文坛的重心。宋代文学正是处在这样一个过渡的转变阶段。
8.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述评
美西战争后,美国立即加入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活动。19世纪末,俄、德、英、法、 日在中国各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但是,当时在中国参加角逐的主要列强的军事力量都远比美国强大。美国无力用军事手段从中国获得势力范围,却可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力量,以竞争方式来实现其扩张利益。
1899年9月6日,美国国务卿约翰?海向英、德、俄、日、意、法诸国发出照会,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并要求其他列强“不得以任何方式进

行干涉”;列强应承认他国在本国势力范围内享有同等的关税特权和通商、航运等利益。1900年7月3日,约翰·海向各国发出第二个门户开放照会,声明美国政府的政策是“保全中国领土及行政的完整……世界各国可以获得同等和公正的条件,在清帝国从事贸易”等。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海外扩张的产物,其目的在于在列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为迟到者美国向中国扩展其政治、经济势力打开方便之门,根本不是为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
门户开放政策的发表标志着美国对华政策的新阶段,即由长期以来跟在英国炮舰后面“分取杯羹”的传统政策,转变为奉行独立的帝国主义大国政策。美国成为列强在亚太地区竞技场上角逐的主角之一。
三、论述题
1.唐代明代宦官产生的原因,不同表现,结果
唐代宦官宦官专权几乎贯穿了唐朝的中后期,一批批的宦官逼宫弑帝,专权横行,无恶不作。自号称“欺压皇上的老奴”李辅国始,继而有逼宫弑帝的俱文珍与王守澄、经历六代皇帝的仇士良、人称皇帝之“父”的田令孜以及唐昭宗时的权阉杨复恭、刘季述等人。这些人个个都是生前显赫无比,死后臭名昭著的大宦官。
(一)产生的原因。(1)唐代中期以后,政治日趋腐败。天宝年间,玄宗的殆政的情绪日益滋长,过着骄奢隐逸的腐朽生活,将内外朝政事交于官宦高力士。此后,宦官势力急速上升,以致于安史之乱后越发不可收拾。(2)皇帝猜忌臣下。安史之乱后,朝内朋党之争,朝外有藩镇割据,皇权受到严重的冲击,导致皇认为还是家奴可靠。于是,便放手任用宦官,让其对内牵制朝臣,对外监督 藩帅。
(二)唐代宦官的不同表现。唐代宦官区别于东汉及明代宦官的主要特点是宦官掌兵权。唐德宗设护军中尉二人、中护军二人,全以宦官充任,统率左右神策军、天威军等禁军。元和初年,宪宗设枢密使一职,以宦官二人充任。宣宗时出现了枢密院,枢密使下设枢密承旨,再下有枢密院史,各级机构已相当完善。中尉掌军和枢密掌政,委唐后期宦官专权提供了切实的保证。
明代宦官人数众多,多时竟达十万以上。明初,太祖对于宦官管理严格,并立下不许宦官干政的祖训。但在太祖“死后三十多年,就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宦官时代,其祸害若与汉、唐相比,则有过之而不及。”
(二)明代的宦官专权特点。一是明代宦官极端受制于皇权。与以往历代宦官专权不同,自始至终明代宦官的权力都是有意或无意给予的,这也是因此决定了明代宦官的权力无论多大都不能超越皇权,而是极端受制于皇权,始终都只能是在皇权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二是宦官权力的非法定地位。在整个明代,宦官的权力或大或小,都一直处于权力体系中非法定状态。
2.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
(1)奴隶制经济危机导致了帝国经济的崩溃。帝国后期,奴隶制生产关系日益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公元3世纪的危机使罗马农业萎缩,工商业萧条,城市衰落,财政枯竭。而封建制因素的增长和大地产经济的发展又严重瓦解着日益腐朽的奴隶制度。
⑵政治混乱,行省离心倾向严重。帝国后期,皇位变更频仍,中央集权的帝国政府陷于瘫痪,导致政局动荡。而“分而治之”和划省而治的政策又使行省的离心倾向日益严重,甚至出现“30僭主”的局面。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与罗马对意大利和被其征服的地中海世界采取的“分而治之”和划省分治的政策有重要关系。
(3)社会道德的沦丧也是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之一。
各地的人民起义严重削弱了罗马统治的基础。帝国后期,受到沉重剥削、处境不断恶化的奴隶和贫 民纷纷起来反抗。公元269年,高卢地区爆发了“巴高达”运动,起义者有奴隶、隶农、贫民,他们组建军队,攻占城市,控制农村,杀富豪,分土地,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宣布脱离罗马帝国。这场斗争断断续续一直坚持到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公元4世纪30年代,在北非爆发了“阿哥尼斯特”运动(“阿哥尼斯特”意为战士)。农民、奴隶、隶农汇集起来,要求实行社会平等,财产公有,彻底摧毁罗马奴隶主的统治。他们到处攻占奴隶主的庄园,焚毁债券,解放奴隶。这场运动动摇了罗马帝国在北非的统治。
(4)以蛮制蛮政策造成了养虎为患。军队的蛮族化使罗马帝国根本无法抵御蛮族入侵,最终给自己培养了掘墓人。骑士阶层、流氓无产者和马略军事改革的消极影响,东西罗马的分裂和自保,帝国军队以及帝国政权本身的蛮族化,西罗马帝国统治者对西哥特人的政策失误、养虎为患等等,也对罗马帝国的分裂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5)蛮族的入侵直接造成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公元476年,帝国军队最高统帅日耳曼人奥多亚克推 翻帝国末代皇帝罗慕洛,西罗马帝国终于灭亡。
总之,罗马帝国的衰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国共是怎样实现第一合作
(一)经过。
(1)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会议中心任务是讨论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问题。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中共三大制定的关于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2)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 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总章》《改组国民政府之必要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等文件。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使国民党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军阀的政治方向;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确认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标志着国民党的正式改组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3)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宣布“分 共”。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二)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创办了黄埔军校,建立了国民革命军,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消灭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解放了半个中国。
4.英国的议会改革的原因,内容,影响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1)改革内容:
①重新分配议席:取消许多衰败的选区,人口增加的选区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
②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要求,扩大选民范围,工业资产阶级和富民获得选举权;
(2)影响:
①选民人数增多,参政权扩大.但以中产阶级为主,反而工人阶级未受重视。
②树立改革的典范,为不流血革命.19世纪英国两大政党自由党,保守党,为争取选民支持,均以政治社会改革作为诉求。
③两党在组织上从议会内的团体扩展为具有全国规模的大党,并逐步演变成自由党和保守党,对英国两党制的确立也具有很大意义这项改革对促进资产阶级制度的民主化具有积极意义。
④1832年改革促进了英国社会制度的近代化。
?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以调整选举资格和选区为主要内容的议会改革。
(1)改革内容:①进一步降低选举资格,在城镇选举权给予每户主和租户,在各郡,选票给予从私产或承担租金中每年所得不少于5磅的人;
②重新调整选区,取消46个衰败选区,席位分配给各大城市,1867年改革使贵族地主的势力进一步降低,资产阶级在下议员的地位的到进一步加强。
(2)历史意义:
①工业资产阶级从此具有主导地位,进一步消除了英国议会制度中的积弊和腐败之风,彻底打破了以前贵族在议会中一统天下的局面。基本上实现了资产阶级民主。
②由于选民扩大,政党要站住脚,必须成为群众习惯的党,极大地推动了政党政治的发展,使争取选民成为政党活动发核心。
③保守党已转变为代表资产阶级的政党。
④工人暂时被笼络,但从长远看来,也给工人政党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第三次:1884年议会改革
1884年议会改革是英国资产阶级为巩固资产主义议会民主而进行的政治改良运动.背景是19世纪末随着英国工业垄断地位的丧失,资产阶级两大政党自由党和保守党之间的差异日益缩小,他们都采取对内实行微小改良,对外加强侵略和扩大殖民地政策;农业工人仍被排除在选举大门之外.内容:再次扩大公民权;重新规定选民的财产资格;建立一种新的内部服务资格,主要是给在郡的工人(男),尤其是农业工人的选举权.意义:没有选举权的农业工人终于获得了选举权,但仍然受到财产资格的限制.另外妇女仍没有选举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