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新传学硕、专硕、非全都考的(440)名词解释分析(中山大学新传学硕报录比)

日期: 栏目: 在职考研培训 浏览: 评论:



中山大学去年的新传学硕,数字媒体,大数据传播,财经新闻,交互设计考了同一张卷子:440
我们今天给大家解析这张卷子的名词解释板块。也旨在提醒大家注意复习方向!

一、 名词解释
邸报
文人论政
议程设置
文化工业

01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按照1分40-50字的原则,5分的名词解释写200-250字,占b5答卷的半面。这里有一个小技巧,也适用于其他题型。在手速不够写不完那么多字的话,可以把字稍微写大一点,每一个论点都另起一行,行间距拉开,这样既能减少书写量,又能让老师方便地阅卷。因为实际上也不会去一个个数字数,只要版面填满了所有发下来的12页答卷就不会因为字数的问题吃亏了。
1、邸报
分析:邸报属于中国古代新闻史的一部分,是重要考点。2019年第一次进行了新闻史的考察,再加上下面简答题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也侧面反映了中大对于新闻史考察的比重加大,范围变广,同学们要将新闻史的背诵像新闻学、传播学和研究方法一样正式提上日程,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了。
“邸”在古代是指高级官员的住所,“报”是指刊物。,邸报主要是指提供给古代高级官员观看或者高级官员来编写的刊物,这就决定了邸报的性质,是作为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存在的,其内容也受到当局严格的控制。相传邸报适于汉朝,但没有明确记载。邸报并非近代报纸的始祖,而是政府公报的始祖,简而言之邸报的作用就是官员的任免和罢黜,作为传播媒介,表面的作用是为了读者获取信息,背后的作用是为了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维护阶级统治。
2.、文人论政
分析:文人论政是大部分同学都没有背到的考点,但是由于字面意思可以推测,建议使用词的拆分组合来进行踩点作答,比如先谈文人是什么,再谈文人论政是一种怎么样的行

为等等。当然这是在完全没见过的情况下才采取这样一种措施,接下来是答案。分为“文人论政是什么”“文人论政的产生背景”“文人论政的意义”和“文人论政的局限性”这么四个部分分点论述。
普遍意义上的“文人论政”出现是在 19 世纪下半叶,以王韬、容闳、艾小梅为代表的第一批报刊政论家出现,他们办报评论时政,提倡革除旧制,维新变法,实业救国,主张“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从 1874-1884 年十年中,王韬在《循环日报》上发表文章 800 多篇,开启了近代文人论政之先河。“在这一先导下,19 世纪 90 年代,梁启超先后创办了《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著名报刊,并在上面发表了大量政论文章,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梁启超改革了报章文体,创造出“时务体”“新民体”,奠定了“文人论政”和近代报刊史上的显著地位。“文人论政”对应着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作为中国士大夫文化土壤中生长出的独特现象,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统,体现了知识分子们针砭时弊的担当。然而文人本身就是通过科举等制度“入世”,通过议论政事抒发理想愿望是实现“入世”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本质上是对政治秩序的一种建设性的关怀,虽具有批判性但不具有独立性和颠覆性,这也是文人论政的局限所在。
3、议程设置
分析:议程设置作为热门考点是各位考生都熟知的,要想出彩就要多做延伸,比如网络议程设置,属性议程设置等等。不担心大家写不出来,反而是要提醒这种大概念小分值的题要控制字数,不要过于兴奋写太多,注意精简用语,因为它仅仅是个名词解释。
议程设置是麦库姆斯和肖在1968年对美国总统大选的调查中提出,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正式发表的,他们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和大众媒介所着重报道的内容有着很强的对应关系。
传统议程设置的观点:
(1) 大众媒介不能决定人们对某议题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设置议程来左右人们对该议题的关注和先后顺序。
(2) 大众传媒对议程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3) 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议题重要性的认识与媒介接触量有关,常接触大众媒介的人的个人议程与大众媒介议程更加一致。
(4) 除了议题本身还有表达方式也起着重要作用,议程设置除了对受众的认知有影响外还有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补充:
属性议程设置——媒体不仅能够设置议程,同时还能提供语境,决定公众如何思考某个议题并评价其价值。
网络议程设置——影响公众的不是单个的议题或者属性,而是一系列题所组成的认知网络:新闻媒体不仅告诉我们‘想什么’或者‘怎么想’,同时还决定了我们如何将不同的信息碎片联系起来,从而建构出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和判断。
议程融合理论——人们应该通过加入某个团体和圈子来降低自己认知上的不协调,弥补自己认识上的不足与缺陷,这样才能在认识上得到满足,得到自我肯定。为了使自己更好地融入某个圈子,个人需要接触与之相关的媒体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这样才能及时地融入其中。
新媒体时代下的议程设置:首先是由媒介议程设置到受众自我设置。受众的匿名心理和角色扮演心理决定其对传播内容的选择,不会完全受到传播者的影响,反而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文化背景、价值观等形成“自我设置”。
其次,个人议题更容易转化为公众议题,尤其是在微博这种“公众领域“性质的社交广场中。再一个,新媒体环境下的议程更容易从单向控制议题向互动讨论议题转变。单独个人或媒体已经无法控制和决定议题,最终决定某个议题成为公众议题的因素不再是议题由谁提出,而是是否满足公众的需求。最后一点是媒介之间议程设置进一步发展,媒体间的“扳机效应”也愈发明显,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议程设置者。
4、文化工业
分析:文化工业也是常考点,考察对于常见概念的记忆。分为提出者、内容、意义和局限性这四个方面来谈。
文化工业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阿多诺最早提出的,是一种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规模复制、传播的商品化了的、非创造性的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甚至是当代资本主义的一种存在方式;“工业”是指事物本身的标准化、扩散技术的理性化。文化工业的批判性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文化工业以艺术为名义,兜售的其实是可以获取利润的文化商品,使大众的闲暇时间变为另一种被剥削的劳动。
其次,文化工业作为加强社会控制的“社会水泥”使得控制变得密不透风,具有隐蔽而浓厚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制造了虚假的个性。这些观点具备了文化工业批判的雏形,对后来的大众文化研究影响深远,但是也有缺陷,比如过于简单地强调生产方式对文化商品内容的决定作用,没有充分重视生产过程中的复杂性,忽略了受众解读的解放性,缺乏经验研究显得笼统主观,没有触及资本主义私有制根源,仅限于表层批判等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