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应动态扩招、人口大省要建更多一流大学…关于高等教育,两会...(关于研究生扩招的消息)

日期: 栏目: 在职考研培训机构排名 浏览: 评论:




原标题:研究生应动态扩招、人口大省要建更多一流大学…关于高等教育,两会代表委员这样建议!

今年的全国两会是党的二十大后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凸显了教育事业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分量。今年全国两会,来自高校的代表委员聚焦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改革问题,提出了多项建议。一起来看——

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大学校长张锁江走进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的大型企业平高集团,深入生产一线,调研储能、清洁能源等方面的技术需求,为参加两会做充分准备。

“企业有资金优势、产线优势,对市场了解,但对前瞻技术和人才有需求,高校正好有这些优势,二者可以优势互补。如何发挥高校科研团队力量,与企业形成联合体,落地科研项目,加速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并实现产业化?”此行,张锁江代表调研目的是了解企业所需,加快高校和企业建立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平高集团前身为平顶山高压开关厂,经过50多年的发展,现为我国高压、超高压、特高压开关重大龙头企业。近几年加大储能、新能源战略布局,急需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开展储能电池、氢电耦合等技术合作。”张锁江代表表示,希望河南大学与企业联手,深度研发储能技术、氢能技术、锂电池回收技术、新能源微电网系统等。

张锁江代表认为,“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研发模式,从课题立项开始,跟企业一起讨论,企业的人和科研人员共同做研究,更快推动科研成果落地,研发技术更接地气。”

去年,河南大学成立了河南省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张锁江代表谈到,眼下,教育和科技发展是当务之急,发展高水平科技要自立自强,必须依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河南大学要把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在一起,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让更多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走进市场。同时,他也希望高校有更多机会能融入到国家实验室体系中,或与企业联手建立新型研发机构。

“我们还要抽时间尽快去平煤集团调研,研究在‘双碳’目标下,怎么把煤炭资源利用得更好,怎么用煤炭来生产高质量的尼龙产品或功能材料,怎样做好污染控制和节能减排,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做贡献。”张锁江代表说。

作为教育大省、人口大省,当下,河南正加速推进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等“十大战略”,最后,张锁江代表谈到,希望加快落地校企携手共建高水平创新平台,让科研和产业结合得更加紧密,打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人口大省河南要建更多一流大学

“针对社会关切撰写了4件提案,前期多次实地调研、座谈交流,这几天再打磨打磨。”近段时间, 郑州轻工业大学校长魏世忠格外忙碌,除了抓好学校事务、处理日常工作之外,他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完善提案上,为即将启幕的2023年全国两会做准备。



魏世忠是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五年来,他共提交个人提案16件、联合提案8件,内容涵盖高等教育、互联网、装备制造、医疗改革、文化传承等领域。2020年《关于治理网络弹窗泛滥的提案》获得了1亿多的网络点击量、2021年《关于规范手机用户app授权的提案》引发社会各界热议、2022年《关于治理网络暴力的提案》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接近3亿次……一件件提案不仅受到了广大网友的支持,还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的关注和回应。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高等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等话题,一直是魏世忠关注的重点,2018~2020年,他连续3年向全国两会提交了关于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建设力度、关于在中西部地区高校设置“双一流”培育学科等提案。今年参会,魏世忠的核心提案依然与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相关,在他看来,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作为人口大省,河南要将人口优势变为人力资源优势,高等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期待相关部门能够给予更多的关注并加大力度推动河南高等教育发展,支持河南建设更多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

魏世忠表示,我国的现代化,是人才引领驱动的现代化,是人才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河南既要吸引世界一流人才来豫,更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自己的一流人才。对此,他建议政府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上向河南倾斜,把河南的部分平台纳入国家平台体系之内,这样,河南才能更多地培养出优秀人才。

“河南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有劣势,但在电气装备、农机装备、矿山机械、盾构装备、起重机械、金刚石等国之重器方面,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魏世忠还十分关注河南“双碳”目标下绿色发展的问题,所带的团队参与了一些国之重器的大型零部件制造,涉及火电、水电、核电、海洋工程、重型装备等。他表示,在双碳目标下,要推动河南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应该给科研人员更多的人文关怀,依靠集体智慧攻关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关键技术。

加强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

应对人工智能革命

针对最近爆火的chatgpt引发的讨论,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副校长褚良银认为,它的本质是语言处理模型,是人工智能的革命。大家都在担心‘饭碗’能否保住的同时,对我们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加强信息素养的培养,从课程设置到课外活动,另一方面要加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多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提升主动学习

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建议研究生招生规模动态扩大

缓解考研难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天津市委员会副主委、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注意到,近三年受疫情影响,很多大学毕业生不再出国深造,选择在国内读研或是就业;与此同时,国内就业形势受疫情的影响较大,大学生考研或就业压力普遍较大。

考研难问题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对此明东建议,可根据当年大学本科毕业生数,动态调整研究生招生数量。比如2023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可在原有基础之上,等比例跟随大学本科毕业生人数进行动态增加,并重点鼓励高水平大学依托国家重大科研攻关任务增加招收博士或硕士研究生计划。

这样一来,既可以培养更多高质量、高层次人才,为满足“四个面向”提供充足的高层次、高质量人力资源;同时也可以回应大学毕业生,包括家长对读研继续接受教育的期待,满足人民老百姓在高层次教育方面的美好愿望和切实需求,缓解就业难问题。

构建从小学到大学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在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邮电大学校长高新波看来,新时代高校要培养的是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因此,高校要重点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今年全国两会,他带来的提案就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有关。

“我注意到,去年全国两会,至少有17个提案涉及到青少年心理健康。”高新波说,作为一名教育界别的政协委员,同时也是高校校长,他非常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到了大学才重视。”高新波说,他建议构建一体化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在他看来,大中小学三个阶段,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表现都不一样,比如小学可能是因为校园霸凌、初中是早恋问题、高中是青春期叛逆、大学是学业和就业压力等,会出现孤僻、抑郁、偏执和对抗社会等不同的表现。

高新波认为,心理健康问题必须从小干预。首先,让孩子养成一个遇到心理问题,主动寻求 助的习惯。同时还要构建专门的服务队伍,动员学校、家庭、医院、政府组成矩阵式的联动机制,及时进行干预。从小学到大学期间,为学生构建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在德智体美劳课程里面,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加强职业院校“非遗”技艺专业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田静建议,构建政府、学校、非遗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更好地整合各方力量,加强非遗技艺专业建设,尤其对具有较好市场潜力和较高文化价值但传承却面临较大困难的非遗技艺,可以采取政府购买的方式,设定相关工作岗位,采取“订单式”委培,为乡村振兴培育更多更优秀的非遗人才。

聚焦职业院校现状,呼吁要精准、合理地做好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技艺类“非遗”专业设置;科学、系统地做好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技艺类“非遗”专业课程安排;深化教学模式,积极搭建实训平台。

引导大学生入职高素质农民队伍

全国人大代表张天任表示,在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引导高校毕业生入职高素质农民队伍,既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又能为乡村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满足乡村振兴发展需求。



张天任表示,近年来,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制定各类政策,加大高素质农民的培育工作,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他表示,从全国范围看,大学生成为高素质农民还面临一系列政策困境,比如就业形式单一,市场化岗位较少;就业创业长效保障不完善,影响长久发展,管理部门缺失导致管理混乱等。

张天任建议,建立大学生入职高素质农民的资格准入制度,探索形成有效的配套政策。

一是将“大学生入职高素质农民”资格准入制度与大学生学历及接受农业教育的程度结合起来,认定不同的资格准入标准和等级。

二是根据认定标准及高素质农民等级与其优惠政策挂钩,提升高素质农民化的含金量。

三是将“大学生入职高素质农民”资格准入制度与信贷发放、税费减免、技术服务等方面政策结合,取得资格认证职业农民大学生在信贷发放、税费减免、技术服务方面给予一定优惠,如在金融信贷方面,采取贷款贴息的办法引导小额贷款向大学生高素质农民倾斜。

此外,他还建议国家有关部门从顶层设计构建大学生成为高素质农民的政策体系,拓宽农村创业就业渠道;出台大学生失业保障政策,解决入职农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就近县域及城镇住房待遇以及下一代教育等社会保障机制,立法把培育高素质农民作为一项长期稳定的制度,并赋予高素质农民终身受教育的权利。

建议用校企联盟促就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院长丁华锋建议:高校可探索“双元制”教学模式,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的充分就业。简单地说,就是校企双方一方负责理论教学,一方负责实操培训,双方均是教学主体。

比如,聘用企业专家担任新工科应用类的专业教师,让学生在企业内接受培训,而培训产生的经费,很多企业是愿意承担的。同时,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教师来自学院,教学费用由学校承担,教材也可以组织一些企业的专家协作共同来编写。

这种模式,可以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加契合企业的现实需要。此外,还可以让龙头企业牵头成立校企联盟,真正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建议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财经大学校长方明认为,政府政策支持体系尚不完善,有效对策办法还不充分,这些都是制约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也存在就业渠道缺少整合、就业信息不全面、就业多方资源浪费等问题,需要多向度、多部门共同努力,进一步整合大学生就业渠道,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对此,方明建议,进一步优化完善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平台智慧化水平,构建支持企业发布职位、筛选简历、参加招聘会、主动联系毕业生、与毕业生线上互动交流等个性化服务。

建议延长毕业生应届身份时限

今年全国两会,民进中央拟提交《关于多措并举促进青年群体就业的提案》,建议适度延长保留应届毕业生资格时限,进一步落实高校毕业生择业期政策,对部分地方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要求应届毕业生须为当年毕业的做法予以纠正。

民进中央建议,搭建更多校企对接、国聘行动等就业渠道与平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引导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对于招聘高校毕业生的企业在社保方面给予减免、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同时适度增加社会公益性工作岗位,增加就业容量。

建议打造“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公共服务平台”

针对如何增强职业院校招生吸引力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常州市副市长蒋鹏举认为,可考虑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认知和体验教育,在高中阶段实行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学籍互转,深化职普融通。拓宽“中职—高职—职本—专硕—专博”贯通的职业教育升学通道,支持办学质量好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联合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应用型高校,试点开展专业硕士、博士培养,让毕业生既有高学历、又有强技能。

从用人需求出发,蒋鹏举建议国家打造“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校企合作对接所需的技术、人才、设备等信息服务,方便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

加快建设中西部高等教育体系

针对高等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 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山西省委会副主委、山西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副院长双少敏指出,应加大对中西部“双一流”高校的指导和政策支持力度,调整优化区域高等教育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中西部高等教育体系。

“现在博士生一个月补贴大概3000元,我希望至少能提高到1万元。”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则建议对博士生,特别是科技方面的博士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推动更多学生从事科创学习和发展。

本文来源于重庆人大、河南省教育网、人民网、中国民主同盟、光明社教育家等,由“河南高教”编辑整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