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考研:这两场传媒学术论坛,在扬子江畔点燃思想盛宴

日期: 栏目: 在线考研培训 浏览: 评论:



7月15-16日,由江苏紫金传媒智库、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主办的两场学术论坛在南京大学举行——

围绕“构建中国特色传播体系:东中西部的对话”,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四川、湖北多地的专家学者共赴第二届紫金传媒论坛暨第五届江苏传媒产业发展论坛,以“紫金”之名,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宝贵智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高端论坛”则云集了30位该领域重磅学者,为推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新闻学科建设输送智力“加持”。

立足元宇宙视域,我们如何认知时代图景与媒介逻辑的变革?“互联网发展的下半场已然来临,下半场要解决的是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与任何人做任何事的实景场景的构建,这一混合现实将使人类进入更具自由度、更高灵活性、更多体验性的超感现实世界中。而元宇宙正是对数字文明时代愿景的具象化表达。”紫金传媒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新传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主任、教授喻国明如此想象未来图景。在他看来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考研,媒介的逻辑正在悄然递嬗:新媒介之“新”,不在于出现时间之晚,而在于是否为人类社会的连接提供新方式、新尺度、新标准。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考研

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则是摆在主流媒体面前的时代命题。“中国特色”到底“特”在哪儿?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双传学认为,中国特色“特”在政治属性,把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的要求贯穿始终;其次“特”在自信,怀抱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理直气壮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三是“特”在话语,精心打造既有中国特色、又能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四是“特”在格局,探索建立从中央媒体、行业媒体到省市县各级媒体各展所长、相得益彰、美美与共的传播格局;最后是“特”在保障,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整合各方力量,为主流媒体融合发展、转型发展提供各类支持。

要做好媒体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必须在既有成绩的基础上,直面“困局”、勇于“破局”。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张明新指出,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正式提及媒体融合发展以来,近十年间,媒体的自我革命特别是“四力”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媒体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媒体为参与全球治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但同时必须看到,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不足:四级融合新发展格局尚未完善,中西东部的媒体建设存在一定差距,人才梯队建设还须发力。媒体融合发展的“大文章”要想实现破局,关键是找准市县级媒体的发展定位、拎清楚中西东部媒体发展的差异化格局。

“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的建构是一个不断地开放地与世界建立广泛连接的过程”“过去是向大众传播,现在是大众自己传播,这是传播属性的巨大变革”“把社会科学研究客体化、意欲挤出主体性的投射,是对社会科学的误解,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必须以中国为方法,回到中国问题的场景中来”……紫金传媒论坛上,一系列直面传媒领域新趋向、新特点,瞄准学科前沿问题的新颖观点彼此激荡,勾勒出传媒变革所深刻形塑的当下与未来。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考研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高端论坛”上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考研,同样掀起阵阵思想风暴。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之下,中国新闻如何突围与攻坚,直接关乎我们能否争夺国际舆论场主动权、打破固有的国际传播格局,积极拓展对外话语空间。

立足这一语境,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清华大学新传院原院长、教授柳斌杰认为,构建以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实践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的新闻学正当其时。他认为,作为舆论斗争主力军的新闻战线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考研,我们既要“突破”——突破虚化马列思维的从美心理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考研,突破“西化陷阱”思维,突破分化图谋思维,突破丑化攻击思维,也要“攻坚”——在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科体系上攻坚,总结中国新闻实践经验,完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在完善和提高我国新闻学话语权体系上攻坚,建设一支有公信力、有世界性的,能够吸引世界各国人民的新闻话语体系;在建设多元立体高效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上攻坚,建设性地调动国内外一切技术力量和媒体平台,参与国际舆论斗争;在多媒体、多业态融合发展上攻坚,建设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深度融合、优势互补、覆盖全球的中国新闻传播体系。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来说,这个“大”,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湖南师范大学新传院院长、教授尹韵公指出,当前,“马新观”研究和教学上呈现出一系列不足:“马新观”研究文章存在简单的“从文件到文件,从文献到文献”的低水平重复现象,“马新观”教育常停留在枯燥梳理“马克思何时提出何种理论”的表达方式上。他建议,“马新观”研究者应更深入地进入到党史、军史、党的斗争史中展开研究,充分彰显党的新闻史的丰富性、艰难性和曲折性;“马新观”教学者应生动活泼地结合当下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中国正在做的事情,以及智能媒体时代的新特点,为“马新观”教育的创新发展赋能。

“要当好一个称职的记者,我的目光和笔触时刻也离不开人民,特别是生活、战斗在第一线的人们”“成才没有秘诀和捷径,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到对党的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从兰考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到累死在修渠工地的乡党委书记孙钊,当代著名记者穆青通过对一个个典型人物的描写,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记录了祖国大地的沧桑剧变。面对当代传媒人的新闻理想集体焦虑,郑州大学新传院教授董广安认为,重温穆青“勿忘人民”新闻理想的丰富内涵、“重走穆青路”十分必要。当代传媒人应自我定位在:通过踏实、深入的采访,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来修补碎片化、浅层化、虚假信息满天飞的传播乱象,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把新闻理想写在这片壮丽的大地上。